作为中超联赛的冠、亚军,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近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他们的客场大败,被淘汰出本赛季的亚冠,这一结果无疑招致了众多球迷的批评,甚至出现了“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出发,我们深知这两支队伍的实力与潜力。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实属不易。面对如今中超球队的战力和财力,要怀揣“对冠军有野心”的梦想并不现实。在竞技层面,他们无疑是追求卓越的,但足球并非只是简单的竞技。
中超联赛的现状和俱乐部的实力如何呢?这些年来,球迷们见证了无数次比赛,也深知中超俱乐部的实际情况。一些批评者喜欢用“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一道德枷锁来束缚球队和球迷,这是纯属无理取闹的言论。
在法理上讲,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算是为国争光。技术上可能被其他联赛赶超,但这些都是中超的起伏变化。中超作为一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联赛并无本质区别。
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金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的阵容。然而,这样的虚荣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中超俱乐部无缘亚冠精英联赛八强,这并不是一个意外。
从商业角度来看,亚冠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消耗绞肉机,比鸡肋更加令人犹豫不决。中国联赛并非以“亚冠预选赛”的形式存在,所以球迷不应盲目要求球队参赛。亚足联则是抓取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亚冠。对于中超球队来说,参加这样的赛事是被动性选择,其中冷暖自知。
在经济层面,申花和海港通过参加亚冠能够获得一定收入,但这与他们的工资支出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与其他联赛的顶级俱乐部相比,我们明显感到三线作战的巨大风险。这涉及到球队阵容厚度、轮换制、伤病情况等诸多实际问题。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有能力、有水平的球员已经越来越少,加上年龄、伤病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头部球队的首发旗鼓相当。
那么对于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这并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作为商业体,球队只需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理会那些执着于“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人。
面对当下中超最客观直白的现状——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也就是“欠薪大览”,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已。因此,有同理心的球迷应当理解——联赛保级及杯赛单轮游已经是他们的一种谋生策略。
因此,亚冠名额的减少或许是一种解脱。现在的亚冠可能并不像人们口中的鸡肋那么吸引人,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鸡屁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挑战。让我们为这些球队加油、鼓励他们去追逐梦想、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下一次比赛做准备吧!
作者简介:耳东每先生是一位前沪上足球记者曾长期报道上海足球和中国国家队有着丰富的足球报道经验并曾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后入营销圈熟谙市场营销、公关善于通过营销角度观察解析足球产业。
原标题:海港与申花洲际赛场失利反思——全新改制的亚冠真的值得吗?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各媒体及网络资源
来源:作者:特约作者 耳东海(注:此处“耳东海”应为笔名或别名)